哺乳仔猪等孢球虫病的防治
作者:鄂美猪种改良公司 发表日期:2010/10/8
球虫病是一种细胞内原虫病,其宿主多,分布广泛,在猪群中以等孢球虫为代表,最易引起哺乳仔猪球虫性腹泻。近几年随着我国养猪业向规模化、集约化方向快速发展,等孢球虫病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腹泻性疾病。据调查显示,目前哺乳仔猪50%以上的腹泻症状是由等孢球虫引起。由于症状与仔猪白痢等疾病相似,临床上往往容易被误诊而造成损失。因此,重视对等孢球虫病的防治,对提高猪场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。
1 临床症状
主要感染1-2周龄哺乳仔猪,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。腹泻的严重程度各有差异,颜色从红色、黄色到灰色,形状从松软、粥状到水样,但不会出现血便。仔猪全身粘满粪便,散发出腐败乳汁样的臭味。通常情况下,发病时不影响仔猪吃奶,但被毛逐渐粗乱,增重持续下降。若继发感染可使病情加剧,严重脱水时,死亡率可高达20%。自行耐过本病的,会缓慢康复,成为带虫者,可持续排除球虫卵囊,成为新的传染源。在及时治疗的情况下,本病一般表现为高发病率、低死亡率。
2 剖检变化
剖检表明,仔猪空肠后段和回肠有急性炎症、肿胀、增厚,在严重感染病例中,还可见肠粘膜上有坏死纤维素性伪膜覆盖,上皮坏死脱落,肠绒毛膜逐渐萎缩并消失。因此出现这种情况可导致肠上皮吸收能力下降,引起体液的丢失和腹泻,并增加了继发性病原的入侵机会。
3 诊断
7-14日龄仔猪腹泻,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,便应优先考虑为等孢球虫病。确诊最好采直肠粪便,直接涂片或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,在显微镜下,可见圆形的淡黄褐色的等孢球虫卵囊,即可确诊。由于腹泻开始于排出卵囊的前一天,排除卵囊的高峰期则在临床症状出现后的2-3天,所以检查也应在腹泻症状出现2-3天时进行。同时,在糊状粪便中含卵囊较多,挑选时应注意选择。
4 防治措施
4.1 改善环境卫生。等孢球虫病的感染,主要来源于产房中的卵囊,要减少球虫病的感染发生,就需加强产房的清洁及消毒。由于等孢球虫卵囊特殊的结构,其对大多数消毒剂不敏感,清洗、高温、干燥、空栏及化学灭菌剂是比较有效的选择。母猪进入产房时,还需要带猪消毒,以后每周消毒1-2次,保持猪舍卫生,保持空气新鲜,人员进出产房要换鞋消毒,同时将粪便集于贮粪池中生物发酵,尽可能地将环境中的球虫卵囊数量降低到最小限度,为仔猪的健康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。
4.2 加强仔猪管理
任何疾病的发生,都是动物机体在损伤与抗损伤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衡。如果仔猪免疫良好、体况健康,即使受到少量等孢球虫卵囊攻击,虽然可能感染但也不会表现临床症状。因此,加强仔猪管理,提高机体抵抗力,是预防球虫病的重要方法。例如,仔猪出生时,温度要控制适宜,出生两小时内要吃上初乳,2-3天内要肌注铁钴针剂,7日龄时要诱食等等。
4.3 实行全进全出
等孢球虫病对所有猪只都易感,尤其是仔猪和青年猪。但1-2周龄感染容易出现腹泻症状,称之为“十日龄腹泻”。青年猪感染后多表现排卵囊而无明显临床症状,对自身无多大危害,但能严重污染周围环境,仔猪若生活在这种环境中,往往很容易发生等孢球虫病。因此,在管理上能做到全进全出,大小猪分开饲养,则容易控制球虫病。
4.4 及时隔离治疗
平时要勤于观察,发现可疑病猪时,要及时鉴别诊断,及时隔离治疗。治疗药物选用百球清(5%混悬液),20-30mg/kg口服,或者增效磺胺25-30 mg/kg口服或肌注,连用5-7天,都有较好效果。此外,还有盐酸氨丙林、莫能菌素、三字球虫粉等药物。为了避免耐药性的产生,可选择交叉、轮换、联合用药。对于有严重病史的猪场,还应对同群猪进行预防性用药。
仔猪等孢球虫病由于其广泛分布性和危重严重性,已成为我国养猪业中的一种重要内寄生虫病,只有加强鉴别诊断,标本兼治,采取综合防控措施,才能减少或避免该病的发生。